R語言
beavers
位於 datasets
包(package)。 說明
Reynolds (1994) 說明了威斯康星州中北部海狸加拿大蓖麻 (Castor canadensis) 長期溫度動態研究的一小部分。每 10 分鍾通過遙測技術測量四隻雌性動物的體溫,但這裏使用的是兩隻動物每隻不到一天的一段時間的數據。
用法
beaver1
beaver2
格式
beaver1
DataFrame 有 114 行和 4 列,以 10 分鍾為間隔進行體溫測量。
beaver2
DataFrame 有 100 行和 4 列,以 10 分鍾為間隔進行體溫測量。
變量如下:
- 天
-
觀察日(自 1990 年初以來的天數):12 月 12 日至 13 日 (
beaver1
) 和 11 月 3 日至 4 日 (beaver2
)。 - 時間
-
觀察時間,格式為
0330
,淩晨 3:30 - 溫度
-
測量的體溫以攝氏度為單位。
- 活躍的
-
靜修處外活動的指標。
注意
beaver1
中缺少 22:20 的觀察結果。
例子
require(graphics)
(yl <- range(beaver1$temp, beaver2$temp))
beaver.plot <- function(bdat, ...) {
nam <- deparse(substitute(bdat))
with(bdat, {
# Hours since start of day:
hours <- time %/% 100 + 24*(day - day[1]) + (time %% 100)/60
plot (hours, temp, type = "l", ...,
main = paste(nam, "body temperature"))
abline(h = 37.5, col = "gray", lty = 2)
is.act <- activ == 1
points(hours[is.act], temp[is.act], col = 2, cex = .8)
})
}
op <- par(mfrow = c(2, 1), mar = c(3, 3, 4, 2), mgp = 0.9 * 2:0)
beaver.plot(beaver1, ylim = yl)
beaver.plot(beaver2, ylim = yl)
par(op)
來源
P. S. Reynolds (1994) 海狸體溫的時間序列分析。 Lange, N.、Ryan, L.、Billard, L.、Brilllinger, D.、Conquest, L. 和 Greenhouse, J. eds (1994) 生物測定案例研究第 11 章。紐約:約翰·威利父子公司。
相關用法
- R WorldPhones 世界電話
- R DNase DNase 的 Elisa 測定
- R ability.cov 能力和智力測試
- R UCBAdmissions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生招生
- R Nile 尼羅河的流量
- R Titanic 泰坦尼克號乘客的生還
- R HairEyeColor 統計學學生的頭發和眼睛顏色
- R volcano 奧克蘭芒加瓦烏火山地形信息
- R discoveries 每年重要發現的數量
- R USArrests 美國各州的暴力犯罪率
- R CO2 草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
- R UKgas 英國季度天然氣消耗量
- R chickwts 按飼料類型劃分的雞體重
- R BOD 生化需氧量
- R mtcars Motor Trend 汽車道路測試
- R attitude Chatterjee – 價格態度數據
- R ToothGrowth 維生素C對豚鼠牙齒生長的影響
- R BJsales 領先指標銷售數據
- R rock 石油岩石樣品的測量
- R warpbreaks 織造過程中紗線的斷頭數
- R longley 朗利的經濟回歸數據
- R quakes 斐濟附近發生地震的地點
- R trees 黑櫻桃樹的直徑、高度和體積
- R attenu Joyner-Boore 衰減數據
- R sleep 學生的睡眠數據
注:本文由純淨天空篩選整理自R-devel大神的英文原創作品 Body Temperature Series of Two Beavers。非經特殊聲明,原始代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本譯文未經允許或授權,請勿轉載或複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