绝大多数人都跑不过标普500这样的宽基指数的,那为什么绝大多人还是选择买个股而不是直接持有指数ETF呢?
这是一个金融领域非常经典且引人深思的问题。尽管大量研究和数据表明,长期来看绝大多数主动投资者无法战胜标普500指数,但大多数人依然前赴后继地选择个股投资。
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,涉及心理学、行为金融学、市场结构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。以下是详细的分析:
一、 心理与行为金融学因素(核心原因)
-
过度自信
-
表现:这是最核心的原因。绝大多数投资者都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高于平均水平。他们会认为,虽然“大多数人”会失败,但自己是那个“例外”。这种认知偏差驱动他们去进行选股和择时。
-
诱因:一次成功的投资经历(比如买中了一只大涨的股票)会极大地强化这种过度自信,让人忽略其中的运气成分,并将其归功于自己的独到眼光。
-
-
控制幻觉
-
表现:投资指数基金是一种被动的、承认自己“无法预测市场”的行为。而自己研究公司、分析图表、做出买卖决策,能给人带来一种“掌控感”和“参与感”。这种主动行为本身,就会让人感觉更能影响结果,尽管事实可能恰恰相反。
-
-
叙事与自我实现的诱惑
-
表现:人类天生喜欢故事。持有一只像苹果、特斯拉这样的个股,背后有一个关于创新、颠覆和未来的激动人心的故事。而持有标普500指数,只是一个冰冷、抽象的数字和概念。讲述“我如何通过深入研究抓住了特斯拉”的故事,远比“我定投了SPY”要精彩得多,这满足了个人的成就感和身份认同。
-
-
后悔厌恶与处置效应
-
后悔厌恶:投资者害怕“踏空”的后悔远大于“亏损”的后悔。如果自己没买股票,而某只个股(如英伟达)暴涨,会感到极度痛苦。为了规避这种痛苦,他们宁愿亲自下场。
-
处置效应:投资者倾向于过早卖出盈利的股票,而长期持有亏损的股票。在指数投资中,这个过程是自动化的,避免了这种情绪化决策。
-
二、 认知与信息偏差
-
survivorship Bias(幸存者偏差)
-
表现:媒体和公众注意力几乎完全集中在那些成功的公司和投资者身上(如巴菲特、木头姐、英伟达)。我们很少听到无数失败的公司和默默无闻的亏损投资者的故事。这创造了一种“成功似乎很容易”的假象,吸引人们去复制这种成功。
-
-
可得性启发
-
表现:人们会根据容易想到的例子来判断事件发生的概率。当新闻里天天报道某只股票几天内上涨50%时,这种“快速致富”的例子就变得非常“可得”,让人低估了其稀有性和高风险,同时高估了自己抓住这种机会的能力。
-
-
对“平均收益”的误解
-
表现:当听到“标普500年化回报约10%”时,很多人会觉得这个数字“太平庸”、“不够刺激”。他们追求的是远超平均的回报。但他们没有意识到,这个“平均”是通过极少数超级赢家和大量平庸或失败的公司平均而来的。成为超级赢家很难,但通过指数成为“平均”的受益者却相对容易。
-
三、 市场结构与外部影响
-
金融媒体与财经“噪音”
-
表现:财经电视台、网站、博主需要源源不断的内容来吸引眼球。他们不会每天说“今天最好的策略仍然是持有指数基金”。相反,他们会分析热点、推荐个股、预测短期走势,制造出一种“市场每天都有机会,需要积极行动”的紧迫感。
-
-
金融业的利益驱动
-
表现:券商依靠交易佣金盈利,基金公司依靠主动管理基金的高额管理费盈利。整个行业有强大的动力去推广“主动投资”的理念,推出新的热门基金产品,鼓励投资者进行交易。被动指数基金的管理费极低,不符合许多金融机构的利益。
-
-
社交网络与社区效应
-
表现:Reddit的WallStreetBets、雪球等社交投资平台,形成了一种“赌场文化”或“英雄崇拜”。在这些社区里,晒出单日暴涨的期权合约或抓住妖股的经历会获得大量点赞和崇拜,而晒出稳定但缓慢增长的指数基金则无人问津。这种社交奖励机制进一步激励了高风险的个人股投机行为。
-
四、 对指数投资的误解与障碍
-
“无聊”与“缺乏挑战”
-
表现:对一些人来说,投资指数基金就像把健身计划设定为“每天散步”——虽然健康,但毫无激情和挑战性。他们享受的是“炒股”这个智力游戏带来的刺激和乐趣。
-
-
认为指数投资是“屈服”或“不美国”
-
表现:特别是在崇尚个人主义和进取精神的文化中,被动投资可能被曲解为一种缺乏冒险精神的“投降”。主动挑选股票则被视为一种展现智慧、独立和进取心的行为。
-
-
对短期结果的错误期待
-
表现:指数投资的优势需要在很长的时间维度(10年、20年以上)才能充分体现。而大多数投资者关注的是下周、下个月或明年的回报。在短期内,确实有可能通过个股投机获得远超指数的回报,这强化了他们继续这么做的意愿,尽管长期来看胜算极低。
-
总结
选择个股而不选择指数,是人性与理性之间的一场永恒斗争。
-
理性告诉我们:承认自己的局限性,拥抱市场的有效性,通过低成本指数基金获取市场平均回报,是长期财富积累的最优策略之一。
-
人性却驱使我们去:追求控制感、相信自己的独特性、渴望一夜暴富的故事、享受赌博般的刺激,并受到周围环境和商业利益的深刻影响。
绝大多数人最终败给了人性中的弱点。这正是为什么巴菲特会一再告诫普通投资者:“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,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往往能够战胜大部分专业基金经理。” 这可能是他对公众说过的最有价值、却也最难以被听从的忠告之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