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 首頁>>AGI專欄>>正文


絕大多數人打敗不了標普500,為什麽還是那麽多人自選個股

絕大多數人都跑不過標普500這樣的寬基指數的,那為什麽絕大多人還是選擇買個股而不是直接持有指數ETF呢?

這是一個金融領域非常經典且引人深思的問題。盡管大量研究和數據表明,長期來看絕大多數主動投資者無法戰勝標普500指數,但大多數人依然前赴後繼地選擇個股投資。

這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,涉及心理學、行為金融學、市場結構和社會文化等多個層麵。以下是詳細的分析:

一、 心理與行為金融學因素(核心原因)

  1. 過度自信

    • 表現:這是最核心的原因。絕大多數投資者都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斷力高於平均水平。他們會認為,雖然“大多數人”會失敗,但自己是那個“例外”。這種認知偏差驅動他們去進行選股和擇時。

    • 誘因:一次成功的投資經曆(比如買中了一隻大漲的股票)會極大地強化這種過度自信,讓人忽略其中的運氣成分,並將其歸功於自己的獨到眼光。

  2. 控製幻覺

    • 表現:投資指數基金是一種被動的、承認自己“無法預測市場”的行為。而自己研究公司、分析圖表、做出買賣決策,能給人帶來一種“掌控感”和“參與感”。這種主動行為本身,就會讓人感覺更能影響結果,盡管事實可能恰恰相反。

  3. 敘事與自我實現的誘惑

    • 表現:人類天生喜歡故事。持有一隻像蘋果、特斯拉這樣的個股,背後有一個關於創新、顛覆和未來的激動人心的故事。而持有標普500指數,隻是一個冰冷、抽象的數字和概念。講述“我如何通過深入研究抓住了特斯拉”的故事,遠比“我定投了SPY”要精彩得多,這滿足了個人的成就感和身份認同。

  4. 後悔厭惡與處置效應

    • 後悔厭惡:投資者害怕“踏空”的後悔遠大於“虧損”的後悔。如果自己沒買股票,而某隻個股(如英偉達)暴漲,會感到極度痛苦。為了規避這種痛苦,他們寧願親自下場。

    • 處置效應:投資者傾向於過早賣出盈利的股票,而長期持有虧損的股票。在指數投資中,這個過程是自動化的,避免了這種情緒化決策。

二、 認知與信息偏差

  1. survivorship Bias(幸存者偏差)

    • 表現:媒體和公眾注意力幾乎完全集中在那些成功的公司和投資者身上(如巴菲特、木頭姐、英偉達)。我們很少聽到無數失敗的公司和默默無聞的虧損投資者的故事。這創造了一種“成功似乎很容易”的假象,吸引人們去複製這種成功。

  2. 可得性啟發

    • 表現:人們會根據容易想到的例子來判斷事件發生的概率。當新聞裏天天報道某隻股票幾天內上漲50%時,這種“快速致富”的例子就變得非常“可得”,讓人低估了其稀有性和高風險,同時高估了自己抓住這種機會的能力。

  3. 對“平均收益”的誤解

    • 表現:當聽到“標普500年化回報約10%”時,很多人會覺得這個數字“太平庸”、“不夠刺激”。他們追求的是遠超平均的回報。但他們沒有意識到,這個“平均”是通過極少數超級贏家和大量平庸或失敗的公司平均而來的。成為超級贏家很難,但通過指數成為“平均”的受益者卻相對容易。

三、 市場結構與外部影響

  1. 金融媒體與財經“噪音”

    • 表現:財經電視台、網站、博主需要源源不斷的內容來吸引眼球。他們不會每天說“今天最好的策略仍然是持有指數基金”。相反,他們會分析熱點、推薦個股、預測短期走勢,製造出一種“市場每天都有機會,需要積極行動”的緊迫感。

  2. 金融業的利益驅動

    • 表現:券商依靠交易傭金盈利,基金公司依靠主動管理基金的高額管理費盈利。整個行業有強大的動力去推廣“主動投資”的理念,推出新的熱門基金產品,鼓勵投資者進行交易。被動指數基金的管理費極低,不符合許多金融機構的利益。

  3. 社交網絡與社區效應

    • 表現:Reddit的WallStreetBets、雪球等社交投資平台,形成了一種“賭場文化”或“英雄崇拜”。在這些社區裏,曬出單日暴漲的期權合約或抓住妖股的經曆會獲得大量點讚和崇拜,而曬出穩定但緩慢增長的指數基金則無人問津。這種社交獎勵機製進一步激勵了高風險的個人股投機行為。

四、 對指數投資的誤解與障礙

  1. “無聊”與“缺乏挑戰”

    • 表現:對一些人來說,投資指數基金就像把健身計劃設定為“每天散步”——雖然健康,但毫無激情和挑戰性。他們享受的是“炒股”這個智力遊戲帶來的刺激和樂趣。

  2. 認為指數投資是“屈服”或“不美國”

    • 表現:特別是在崇尚個人主義和進取精神的文化中,被動投資可能被曲解為一種缺乏冒險精神的“投降”。主動挑選股票則被視為一種展現智慧、獨立和進取心的行為。

  3. 對短期結果的錯誤期待

    • 表現:指數投資的優勢需要在很長的時間維度(10年、20年以上)才能充分體現。而大多數投資者關注的是下周、下個月或明年的回報。在短期內,確實有可能通過個股投機獲得遠超指數的回報,這強化了他們繼續這麽做的意願,盡管長期來看勝算極低。

總結

選擇個股而不選擇指數,是人性與理性之間的一場永恒鬥爭

  • 理性告訴我們:承認自己的局限性,擁抱市場的有效性,通過低成本指數基金獲取市場平均回報,是長期財富積累的最優策略之一。

  • 人性卻驅使我們去:追求控製感、相信自己的獨特性、渴望一夜暴富的故事、享受賭博般的刺激,並受到周圍環境和商業利益的深刻影響。

絕大多數人最終敗給了人性中的弱點。這正是為什麽巴菲特會一再告誡普通投資者:“通過定期投資指數基金,一個什麽都不懂的業餘投資者往往能夠戰勝大部分專業基金經理。” 這可能是他對公眾說過的最有價值、卻也最難以被聽從的忠告之一。

本文由《純淨天空》出品。文章地址: https://vimsky.com/zh-tw/article/4871.html,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。